140-150(21/64)
之前下雨,还必须是大雨,把地浇透那种。昌河州官员齐齐叹气。
太难了。
这种时候,谁也没办法。
杜通判简直欲哭无泪。
他算是明白,朝廷为何派他去浩洲了。
说重用,那也确实是重用。
原本的意思,肯定想让他去浩洲解决一部分的土地兼并问题。
至少把能清扫的弊病都给扫除。
有他带着的良种等物,还有纪大人的信件。
不说解决浩洲大部分问题吧,但一定能比之前好。
这既是难题,同样是机会。
只要把握好了,他能跟纪大人许多下属一样平步青云。
如果没有突发的旱情,他这会必然非常激动。
现在除了想哭,已经没有第二个办法了。
宴席结束,杜大人菜没怎么吃,酒倒是喝了不少。
等他迷迷糊糊时,为了避嫌而疏远的晁同知罕见过来,低声道:“走之前,去问问纪大人。”
“他或许有解决之法。”
等杜大人酒醒后,决定听晁同知的话,还是去请教纪大人,他这差事到底要怎么办。
纪楚确实有些想法。
可他的做法太过激进啊。
跟杜大人说了之后,杜忠先是傻眼,之后咬牙道:“倘若真到了那个时候,下官就这么办。”
纪楚有些惊讶,不过随即正色道:“若是这般做了,本官必为你保驾护航。”
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杜大人,心态终于平稳了些。
纪大人从漳兴二年七八月份过来,到如今的漳兴五年二月,他们接触也有很久了。
杜大人也算了解纪大人的性格,他是个绝对说话算数的上司,但凡讲出来的话,必然会兑现。
不仅如此,他跟同僚们相处,很少摆官架子。
多数时候,都是自称我,只有下达命令,又或者给大家做保证的时候,会自称本官。
一般这种时候,便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。
再者,纪大人从不站队。
直接说出保驾护航这四个字,可见其分量。
当然了,给他保驾护航的前提是,他真的敢豁出去为百姓做事。
否则今日的谈话,只当不存在。
杜忠提提胆气。
不管怎么样,他都要上任了。
这浩洲就算是刀山火海,那也要去闯。
送走杜大人,刘通判很快接受差事,他也是老官员了,昌河州的事情又清晰明了,同僚各司其职,差事并不难做。
而且昌河州跟其他地方不同。
他们这里并无灾情。
最麻烦的,就是接收各地来的百姓。
其实现在的百姓,还不能称作灾民。
他们多是在家乡无依无靠,所以才过来,来的时候不仅带着家当,还带着粮食。
不过等着旱情越来越严重,那就不好说了。
算了,着急也没用。
大家还是好好安顿好新来的百姓,再把昌河州的春耕准备好吧。
平临国其他地方遭灾,今年粮价肯定会涨,他们也要多多种粮食才行。
纪楚安抚好手底下官吏后,终于收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。
渔船技术,以及渔网等技术,终于送过来了!
自然不是白拿的,多方周旋之下,再靠着纪大人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