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0-144(6/24)
有数学家开始注意到物理系统中的分形问题,开发了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和近似理论,大大推动了两个学科之间协同发展。
这天,有物理学家正在吃早餐,听到助理说又新出了一篇促进物理和数学共同发展的期刊论文时,忍不住打趣道:“不会这次又有那位小姜同志的名字吧。”
他放下豆浆,拿起桌上的期刊,看到熟悉的论文风格,哑然失笑。
“还真是她啊!”
姜沅的风格其实很好认,用两个词形容就是扎实、严谨。
她的每篇论文这位物理学家都看过,从研究设计到结论推导,逻辑严谨,层层递进。
对实验数据的反复核验还有参考的文献也是精准详实,且在论证过程中,每个观点都有足够的论据支撑,充分证实了她拥有深厚扎实的学术底蕴。
所以在看完了这篇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后,物理学家毫不意外看到了后面她的署名。
不过有些意外的是,前面这个名字比较陌生。
物理学家放下期刊,慢悠悠端起豆浆,喝完后又吃了一碗小米粥。
随后他才说:“七九二这个小同志的学术能力很强啊,也难怪她们研究所力荐她短时间内晋升评职称。”
“看来那个国际科研团队的国内领头人非她莫属了。”
很快,时间来到了五月,期间姜沅一直在实验室。
关于国际科研团队的具体名额还没有确定下来,等真正组建并且开展研究也要下半年了。
与此同时,一架来自洛杉矶的国际航班途径巴黎,落地首都。
梁慧琳和于洋以及周诚终于来到了父辈做梦都想回来的故土。
第142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……
梁慧琳从航站楼出来,见外面阳光刺眼,于是便戴上墨镜。
“姜看到我们肯定会很惊喜的。”于洋也露出笑容。
这一年半以来在实验室的疲惫好像在这一刻被抚平,他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,航站楼上面有一排红色的汉字——
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。
此刻,他心里有些许震撼,说不出来的激荡。
“希望姜还记得我们。”周诚耸肩,手里提着两个箱子。
一个是行李箱,装着衣物和一些在物理实验的手札笔记,还有一个手提箱里装着便携电脑。
三人不确定国内目前的情况,都将自己的便携电脑带回来了,里面还储存着很多实验关键数据。
“不要把姜说成负心汉好吧,她怎么可能忘记我们,我们还经常通讯呢!我有自信,我们绝对也是她最称心的小组成员。”梁慧琳没好气翻了个白眼,只是被墨镜挡住了,没人能看见。
在她看来,国内虽然在发展科技,但和国外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。
三人在国外一流的物理实验室待了这么久,哪怕实验室在美国不算顶级,但是也领先于国内,而且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。
她自认为自己不比国内的天才们差,甚至因为资源等环境原因,要更甚一筹。
不管怎么算,自己三人都更合适当姜的团队成员。
于洋只是挑了挑眉,没有接话。
三人在路边打了一辆面的,坐上这种微型面包车后,几人都忍不住四处打量。
航站楼外面没有高楼大厦,反而是各种农田,时值五月,风一吹,到处黄澄澄的。
于洋和周诚祖辈当年都是因为时势所逼,为了躲避战乱才偷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