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-80(5/29)
?”郑津笑眯眯地看着妻子。“好吃。”蒋大娘子笑得比小猪包还甜。
正在这时,魏璋拿出拍立得,对着郑津夫妇说:“看这里,一,二,三!茄子!”
郑津夫妇完全不明白怎么回事,看着魏璋手里的粉色拍立得满眼新奇,更奇怪的是,粉色盒子下面吐出一张照片,直到照片近在眼前才发现,拍的是自己? !
这是……什么仙人法器,自己怎么就到照片上了呢?
郑津夫妇两人翻来覆去地看,根本舍不得放开。
魏璋收走空饭盒才说:“要不要休息一下?或者四处转转?后面有个小花园,花花草草不少。”
郑津看着自家娘子:“去转转?”
蒋大娘子却说:“还是学如何诊病吧,那些病人实在可怜。”能见识飞来医馆这样的地方,吃到这样美味的食物,再好不过了。
接着,胡医生、魏璋和郑院使三人,摊开带着编号的书信,对照着郑院使的问题草稿,开始逐一解释。
首先是郑院使作为中医,对人体的解剖有基本了解,但对肺组织的微细结构一无所知。
胡医生拿出放大镜向郑院使解释,不断放大到单个肺泡结构,来解释微粒只进不出的原因。
其次,郑院使对呼吸循环的全过程只有中医的理解,胡医生从呼吸系统基本结构和原理,解释了经鼻呼吸,鼻毛的第一层过滤功能开始,整个呼吸过程。
两项解释清楚后,郑院使对尘肺的发病原理、经过和愈后就有了直观且明确的了解。
在此基础上,胡医生再讲解尘肺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,就容易得多。
郑院使边听边记录,对胡医生充满尊敬又敬佩,也有困惑,看起来最多二十五六,医理知识丰富得让人惭愧。
全都解释完毕,胡医生问:“所以,戴厚实布巾蒙住口鼻,湿式雕刻,轮班制等是预防的重点。预防措施最便宜也最有效,真到最后,我们也没办法。”
“一定要告诉他们,戴布巾确实闷,但那是为了活命。”
“明白,”郑院使如释重负,拿着纸页沙沙地写,“某现在就起草回信,争取能赶上明日出发的邮差,这样,五日后就能送达林州府的医馆。”
这一写就是不短的时间,傍晚时分,郑津总算写完,忽然想到一桩事情:“胡医生,如果像您所说,开矿、采洗等等行业都有,是否也该把书信给其他州府发一份?”
“当然。”胡医生对郑津也很佩服,一眼就能知道是位脚踏实地的好医生,也许受眼界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,但对病人的事一丝不苟。
郑津揉着酸胀的手腕和手指,这么厚的书信至少要抄十二份,这得抄到什么时候去?
胡医生看着面露难色的郑津:“郑院使,您准备发多少份?”
“十二份。”
胡医生拿起厚厚的书信,说了句稍等,就离开了多媒体会议室。
魏璋拉开窗帘,收起投幕,晚霞从玻璃窗透进来,把郑津夫妇俩渲染成绯色,顺便介绍:“从这里可以俯瞰飞来医馆的其他地方,瞧一眼?”
郑津立刻拉着妻子走到大玻璃窗前,看着楼下大片大片的树木花草,以及形状各异的建筑物,根本移不开双眼,飞来医馆怎么能如此美丽?
等他俩看够了回头,发现胡医生捧着厚厚一撂纸页走进来,用五颜六色的“条杆”把书页装好,一刻钟后,十五份“尘肺病”防治方案就已经装订完毕。
红黄蓝绿白的各色抽页条,配上完全透明的书皮,那样即使翻上许多遍也不会卷残破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