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正文完】(10/53)
得意门生的喜爱。姜沅留在美国与否,霍夫曼教授都不在意。
只是庆幸自己当初放下了傲慢与偏见,衷心接纳了这位顶级天才。
七月初,就是奥莱斯大学新的毕业季。
在这次校会上,老校长提起姜沅的名字,鼓励在座的学生——
“不久前,我站在这里,亲自为一位来自古老东方大国的学生拨穗,并且恳切希望她架起东西方文化学术友好沟通的桥梁,推动世界各国在科研领域携手共进,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更大力量。”
“她已经做到了。”
“这位物理学院的姜,没有辜负母校对她的期望,成为了我们奥莱斯大学的骄傲。”
“她是我们奥莱斯大学史上第一位,也是唯一一位非本国籍杰出校友。”
看着台下比以前更多的华人面孔,金发碧眼的老校长露出微笑:“希望你们能像姜一样,在
专业领域大放光彩,将学术旗帜插在世界科研的每一处高地。”
台下掌声如同雷鸣,不少华人学生就是因为姜沅才报考奥莱斯大学的。
因为他们知道,姜沅早已用她的实力,打破了学校以及实验室长久以来的偏见,在这里替他们闯出了一条路。
而在国内的姜沅,不仅得到了国外好友的祝贺,还有伯纳赫给她写的信。
里面是对她和国际团队科研成果的肯定,也有对她个人的夸赞以及殷切期盼。
姜沅看着这封信,嘴角却不自觉弯了起来。
不用她多说什么,从猎隼-200的出现,伯纳赫博士就已经猜到了燕珩还活着。
哪里会有老师认不出来,自己亲手教导出来的学生的手笔。
姜沅从信件里伯纳赫博士欢快的语气中也能看出来,这位科研界的巨擘在猜到自己的学生尚在科研界活跃时,由衷的高兴与欣喜。
想了一下,姜沅决定将这封信交给叶教授,由上面审查过后,再递到老师面前。
她由衷的敬仰自己的老师,她想老师应该也是如此。
这段时间报名参加国际科研团队的人越来越多,各国科学家纷纷涌来,他们自由组队在科研基地开展实验研究,也会在饭堂里和所有科研人员一起讨论自己手里的研究课题。
而同时,各地高校选拔出来的首批暑假实习学生也到了研究基地,比起课堂上的授课,这里更加直观生动,并且时刻要面临着各国人才的顶级科研思维冲击。
每天晚上,科学家们会在大会堂开讲座,总结自己最近的课题研究经验,不只是实习学生们,就连同事们都受益匪浅。
两年的时光转瞬而逝,这种良性循环一直持续了下去。
当年国际科研基地只有五十个科学家,而现在已经有了三千余人,其中也包括不少国外高校过来交流学习的同学。
在此期间,科研基地不断攻坚克难,发表了众多期刊论文,取得的科研成果更是不胜枚举。
一九九二年,距离科研实验基地正式开启已经过去了八年。
随着一项项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面世,这个国际科研基地也成为了国际研究所的标杆,不少国家开始组建联合实验室,人类文明也因此迈入了全新的纪元。
面对着接踵而来的荣誉,姜沅以及国际科研团队并没有因此就骄傲自满。
他们深知自己不过是科研领域的微小尘埃,在浩瀚的科研宇宙中,还有无数未知等着他们去研究探索。
可如今,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科学家,都因为同样的热忱而站在这里,这让所有人